讀書出處:大人的釀酒學一書。

酒依製作過程分為三種:釀製酒、蒸餾酒及合成酒。其中釀製酒酒精濃度通常低於20%(包括水果酒),蒸餾酒則為20-68%(威士忌),其蒸餾酒也是釀製酒加熱蒸餾後形成蒸餾酒。

發酵過程分為兩種

一、單式發酵:可直接由微生物轉換成酒精(ex:葡萄酒、水果酒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→微生物總類:黴菌、酵母菌、細菌

    1、釀果酒主要發酵期間進行攪拌動作,此時即可營造兼性厭氧的環境,幫助酵母菌生長的環境作用

    2、酵母菌:商業酵母:經篩選具有釀酒之微生物(約每公升加入0.5酵母)

         (1)野生酵母:存在於空氣、果皮、土壤,但較不穩定,且不一定具有釀酒酵母。

         (2)酵母發酵須足夠「氮、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」,其中氮源最為重要,除葡萄外,多數水果的缺點為氮源量不足,因此須補充營養粉,但營養粉可能影響會酒的風味。

         (3)酵母須具備耐酒精性且具有活性(如選擇活性乾酵母,活化酵母過程:加入酵母、營養粉、糖→水(攪拌)→活化溫度35度、時間20分)

         (4)培養酵母:純粹培養或商業酵母將消毒過的果汁加入試管(約裝進七分),於20-30度震盪培養2-3日。另取一公升果汁加熱沸騰後致於經消毒(殺菌:65度、30分鐘)的瓶中,瓶口以乾淨棉花塞住,放置隔夜冷卻。待試管中果汁達發酵快速狀態,將其加入裝有議公升經煮沸果汁瓶中,繼續發酵製成酵母,在以此酒母發酵更大量的果膠。酒母的量約為果膠的3-5%。

二、複式發酵:原料含有高量澱粉的殼類,微生物無法直接利用發酵釀成酒精。(ex:清酒、紹興、花雕、小米酒)

    1、釀米酒前其需開蓋,是因麴菌生長須氧,以獲酵素。

微生物→糖化作用(經酵素作用,大分子澱粉分解成小分子葡萄糖)

    1、澱粉(C6H10O5)n─黴菌作用,過程中產生氧O2轉換成糖+CO2

      →酒化作用(轉換成酒精,與糖化作用同時進行,例外為啤酒-糖、酒化過程是分開)其作用在無氧環境下進行

    2、C6H12O6酵母作用,減氧→產生酒精+2CO2

    3、釀醋為需氧發酵,釀酒為厭氧發酵

 

補糖程序:

一、5-7%酒精度太低,極可能遭到汙染或空氣落菌而變質

二、1度的糖產生0.5%的酒精,但高糖量帶來「滲透壓」反而抑制酵母發酵,阻礙酒精生成,可採取「分次補糖」的製糖方式

三、選擇白細砂糖(白糖),因其糖之純度高達95%。

四、公式:G=總量X(欲配糖量-原糖度)/(100-欲配糖量)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釀酒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u 的頭像
    Liu

    學習小萌新

   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